月月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舞蹈 比赛 提高
查看: 385|回复: 0

长篇连载:女人当国(9) 天大地大皇权最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3 19: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1-09-28 14:40 来源:凤凰网历史专稿  



七月十七日,也就是咸丰崩逝的当天,管理后宫事务的敬事房传旨,将“皇后”(钮钴禄氏)改写成“皇太后”,“皇太子”(载淳)写成“皇上”,并传知皇太后(钮钴禄氏)、琳皇太妃、肃中堂(肃顺)、皇上至灵前奠酒。

这个旨写得有点意思。按常理,大行皇帝驾崩后,皇太子立为新皇上,皇后成为皇太后,这都好理解,关键是载淳并非皇后所出,他的生母也就是慈禧(当时是懿贵妃)的名号该怎么变的问题。

在明代以前,老皇帝死后,新继位的皇帝按例尊封皇后为皇太后;但要是新继位的皇帝并非皇后嫡生而是其他嫔妃庶出的话,那么新皇帝的生母只能晋封为太妃而不能并尊为太后。不过,庶出的明神宗朱翊钧继位后,首辅张居正为了讨得新皇帝及其生母的欢心,尊原皇后为“仁圣皇太后”,尊朱翊钧的生母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由此开了两宫并尊之先例。

清朝的制度加强了两宫并尊的制度,原因是清朝皇帝大都不是皇后嫡出。由此,按照清制规定,嗣皇帝继位后,其生身母亲无论是否还健在,都是要尊封为皇太后的。比如清康熙帝继位后,尊原皇后为“仁宪皇太后”,而自己的生母则尊为“慈和皇太后”;雍正帝继位后也同样尊自己的生母德妃乌雅氏为皇太后。

因此,在尊奉皇后钮钴禄氏为皇太后的同时,本应该同样尊奉载淳的生母懿贵妃(慈禧)为皇太后,这才符合祖制。但作为当时热河总负责人的肃顺等人却没有这样做,他们直到第二天才宣布尊奉懿贵妃为皇太后。这到底是工作的疏漏呢,还是有意对懿贵妃稍加贬抑,以示身份差别,这就不好说了。

在丈夫咸丰去世后的那个晚上,26岁的懿贵妃抱着年仅6岁的小皇帝载淳独坐宫中,孤儿寡母,暗自落泪。懿贵妃的伤心,一来是因为丈夫过早的离世,丢下她们母子孤苦无助;二来也因为热河的当权派们对她的不公正待遇,她没有与皇后一起被尊奉为皇太后还不算,连去咸丰的灵前奠酒的资格都没有。更让她感到惊惧而愤怒的是,肃顺竟然将他的名字写在新皇帝的前面!
慈禧心里清楚,肃顺等人看不起她们后宫的这些女人,而自己之前又与肃顺发生过矛盾。看来,肃顺等人这样做是有意而为之,目的就是要警告她,别以为自己是皇帝的生母就可以接近权柄,更别想恃皇帝生母的地位进行要挟,甭说懿贵妃的身份地位和皇上差了一大截,就连皇后的地位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想到这里,慈禧不免感到一丝惊恐。尽管在咸丰帝弥留之际,她抱着儿子载淳来回出现在皇帝面前并试图引起咸丰的注意,但咸丰最终没有对她的地位作出明确的安排,而是将大权交给了肃顺等人。咸丰在的时候,肃顺等人固然不会对她不利,但现在咸丰不在了,载淳又这么小,肃顺等人会不会侵夺小皇帝的权力甚至对自己下毒手呢?

按理说,自己的儿子载淳继位做了大清的皇帝,慈禧至少应该感到一丝宽慰才对,毕竟,这普天之下,漫漫长河,有几个女人能有这份幸运?但是,身处热河行宫的慈禧环顾四周,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慈禧发现,偌大的热河,几乎都是肃顺等人的势力,而自己的身边竟然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人。从血缘关系来看,醇郡王奕譞是最亲近的,他是咸丰的七弟、小皇帝的亲叔叔,而且还是自己的亲妹夫,在亲情利害关系等方面都是绝对可靠的,但奕譞当时只有20岁,涉世未深,难以倚靠。五弟惇亲王奕誴虽然也是小皇帝的亲叔叔,但这个人性格鲁莽,又是个大嘴巴,当时还与肃顺等人有一定的交往,如果找他商量事情,一不小心就会漏到肃顺那里去。

思来想去,慈禧觉得还是先要依靠皇后钮钴禄氏(此时已是皇太后)。钮钴禄氏为人宽厚贤淑,她对于政治与权力这种事情既不感兴趣,也缺乏类似的历练,而且她当时比慈禧还小1岁。但是,钮钴禄氏作为中宫之主,至少在名分上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于是慈禧决定将肃顺等人阴谋擅权的利害关系跟钮钴禄氏分析清楚,争取说服钮钴禄氏站在自己的一边。

咸丰死后,钮钴禄氏本来觉得肃顺等八大臣赞襄政务的安排并无不妥之处,而且她也不想去参与外朝的事务,只想安安静静地在后宫过她的太后生活。不料经过慈禧的一番哭诉煽惑后,钮钴禄氏随之想起了在咸丰病重之时,肃顺等人随意进出行宫的旧事,女人最理解女人,于是她很快认可了慈禧的看法,认为肃顺等人一贯对后宫轻蔑有加,确有不臣之心;特别是慈禧在她面前控诉肃顺将自己的名字放在小皇帝的前面,如此以往,必将危及皇权的时候,钮钴禄氏立刻激动了起来,她作为正宫皇太后,绝不能使得祖宗的江山在自己的手里断送,不然日后何以面对先帝?

由此,钮钴禄氏意识到,保住小皇帝载淳的权力,也就是保住自己的地位;而要确保小皇帝的权力,她就必须和慈禧联合起来,确保最高权力掌握在自己与慈禧的手中,防止肃顺等人擅权;必要的时候,两宫太后实行同时垂帘听政,防止大权旁落。
事情的发展果然像慈禧预想的那样。咸丰帝归天后的第三天,钮钴禄氏和慈禧共同召见了八位辅政大臣,商议有关谕旨拟定发布、疏章批阅及官吏任免等事情的处理方法,说白了,也就是朝政大权谁掌握的问题。
两派的交锋开始了。

八大臣早有准备,肃顺不慌不忙地拿出早已写好的条陈说:“谕旨由大臣拟订,太后只管盖印,不必改动。”

如此看来,八大臣只把两个太后当成盖章的机器,具体事情不必过问,也没有任何的实权。两个女人都被气坏了。钮钴禄氏这下明白,慈禧的担忧完全是正确的,八大臣确实没有把她们放在眼里,如果在这个事情上让步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为此,在慈禧的支持下,不识汉字、平时见大臣“呐呐如无语者”的钮钴禄氏这次铁下心来,她一改往日“遇事无主见”的作风,与肃顺等人针锋相对,毫不相让,倒有点“大事不糊涂”的味道了。当然,不善表达的钮钴禄氏还是主要依靠慈禧去争辩,而她则充当了慈禧的坚强后盾。毕竟,要是八大臣今天敢藐视皇权,那明天他们眼里还有皇太后和皇帝吗?

八大臣没想到两个女人竟然如此顽固,双方僵持争执了四天之久,也没见她们有丝毫的软弱和退缩。这下反是八大臣先退让妥协了,他们最后商定:文武大臣的奏折疏章须由八大臣进呈两宫太后阅览;谕旨须由两宫太后认可钤印后方可颁发;朝廷各部尚书、侍郎及各省的总督、巡抚的任用名单由八大臣提出,最后由两宫太后裁定;其他官员的由八大臣提出候选人名单后抽签决定,并经两宫太后认可后方可任命。

由此,两宫太后虽然不参与具体朝政的讨论和处理,但至少争取到了各朝政大事的最后决定权,尽管这可能只是象征性的。

有人说,肃顺等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大的退让,原因是他们认为两宫太后身处后宫,旁无依恃,不可能真的和他们争权,这才会以进为退,做此缓兵之计。但是,肃顺等人太大意了,他们的这个让步终将让他们尝到苦果。这两位年轻的小寡妇,特别是慈禧,可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事实很简单,钮钴禄氏与慈禧两个人并不是普通的女人,她们是小皇帝的母后,代表着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从历史上来看,除了那些掌握了实际军权的权臣可以无视皇权、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外,其他人在不具备实力的情况下挑战皇权,没有一个会有好下场。说到底,肃顺等人终究是臣子,和皇太后对着干,他们还没那么大的胆。

这一次斗争很关键,钮钴禄氏和慈禧先发制人,虽然不能说取得了最终胜利,但她们至少就此站稳了脚根,具备了与八大臣斗争的合法地位与权力资本。但是,慈禧还不满意,因为热河是肃顺等人的天下,还无法预料后面会发生什么事情。在这危急时候,她忽然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小叔子恭亲王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月月乐艺术中心

GMT+8, 2025-1-10 13:31 , Processed in 0.1177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