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舞蹈 比赛 提高
查看: 475|回复: 2

穷孩子没有春天 要拿什么保证"知识能改变命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8 21: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自强不息 于 2011-8-9 21:37 编辑

2011-08-08 10:26:43

“拿什么保证“知识依旧能改变命运”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的背后,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机能的退化,以及“知识改变命运”这个常识的溃败。如果“龙生龙,凤生凤”成为一种权益世袭,不管其是否披着高考这个看似公平的幌子,社会序列的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迟早会与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越来越远。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 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8月6日《重庆晚报》)
  
       农村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在降低。这样的现实意味着什么?首先,是农村孩子的竞争力在下降,在现有的考试规则和选拔模式下,他们的竞争力比不过城市的孩子,比不过过去的前辈。其次,是农村孩子的就业力在下降,当农村孩子自身的文凭不过硬,而家庭又帮不上忙时,他们的实际就业情况可想而知。
 
 因此,看似简单的比例下降,背后却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机能的退化,以及“知识改变命运”这个认知的溃败现在的农村,有多少家庭还单纯地相信只要肯学,就可以改变命运?在就业难的背景下,人们只能期待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可问题是,考上重点大学的难度却越来越大。
  
       弱势群体正被制度设计日益边缘化社会遴选机制越来越向城市学生、富裕学生打开了更多的“门”。一者,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势家庭的竞争力,而几乎将大多数农村学生挡在门外;

       二者,现行考试制度从内容上加大了农村与城市的断裂,很多内容是城市学生才能接触到的。以更广泛的视角看,难考重点大学只是农村孩子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在就业的过程,他们更多是在单枪匹马地硬闯,他们没有能力借助其他的资源顺利就业,他们没有办法与别人“拼爹”;而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他们比城市的孩子更买不起房,因为他们没有家底可以付首付,他们没有老房可以垫底,没有啃老的资格,结果只能在飙涨的房市中,被远远抛下。这些问题带来的挫败感,会让人产生焦虑。结果,在信奉过知识改变命运之后,却无奈地发现真正改变命运的可能不是知识。

  2010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会底层人群向上流动面临困难》提出一个疑问:穷会成为穷的原因,富会成为富的原因吗?果“龙生龙,凤生凤”成为一种权益世袭不管是否披着公平和正义的幌子,社会序列的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迟早会与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越来越远。
 
   这就意味着,在观察农村孩子考重点大学越来越难时,应该有制度的视角和权利的视角。从本质上说,越是农村出身的孩子,越难上重点大学,不过是一系列权利不对等之后的结果之一。只有稳定的制度才能带来信心,只有权利保障才能注入动力。当权利保障越来越完善 ,当每个人的际遇取决于个人的努力时,人们才会重拾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觉得自己的未来真的会越来越好。(乾羽)城市与农村的距离不只是18年
 
 2004年,麦子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了多少共鸣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城市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如今,我们发现城市与农村的距离不只是18年。再丰盛的年华叠加,农村的孩子仍不能和城市的孩子坐在一起喝咖啡。
 
 18年的时间,农村寒门子弟可以通过刻苦学习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学,一座座独木桥上奋勇搏杀完成跳“农门”。可现在这一跳“农门”的通道并不顺畅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教授调查发现,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可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专家称,超级中学是各省重点中学的升级版,它们大多位于省会城市,这一被大大拉长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把低收入家庭排斥在外了。
 
 最新一期《南方周末》发问穷孩子没春天——— 寒门子弟为何离高校越来越远?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改变人生命运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底层人民,但现在看到的是能够通过教育改变人生的穷孩子越来越少优质的教育资源仍不可逆转地向发达地区集中。

  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不是一个简单的理念或实践问题,而是一个各种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特殊问题,包括资源配置的权力运作、阶层分化的新元素介入、公共政策的权威性配置等等。
 
 教育公平分为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寒门子弟远离高校的背后,是这三个阶段都失去了公平这便是越来越大的城乡差距和城乡二元结果的不平衡的具体表现农村与城市之间是断裂的,依据城市标准形成的各方面生活成本却是统一的,以此形成遏制农村子弟上升希望的城乡剪刀差。
 
 剪刀差不光体现在收入差距和教育资源不均衡上,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权利差距。因为有权利才会有机会,机会平等要比收入平等更重要。收入不平等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而以起点和过程不公平为标志的机会不平等,折射出公共政策选择上的偏差
 
 这偏差,仅在教育一方面,就造成很多寒门子弟都放弃高考,或成为游手好闲的小青年,带着一种末世感追逐着当下;或守着本分,外出打工留守在家,复制着父辈们的命运。即便如此,那些被社会遏制上升的寒门子弟,依旧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仍然保有向上的理想。
 
 但是,我们确实处于这样一个时代。走出农村,早已是必然而且应然的结果,谁也无法逃避。可从农村到城市,存在于现实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这一距离,不仅仅指空间,还指时间和心理,更是指消除城乡权利隔阂和资源配置平等的距离,这非一朝一夕所能企及,也绝非靠一个人奋斗18年来改变的。


农村学生的出路何在?
  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再次引起社会关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可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最新一期《南方周末》发问:穷孩子没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
 

 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孩子占高校新生的比例,其实在逐渐提高,从1989年的43.4%到2003年的与城市生源比例持平,再到2005年达到53%。而在重点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却不断滑落,比如,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就在过去20年间从三成落至一成。

  农村孩子上大学机会增多,而在重点大学中的比例却下降,他们中很多人上的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的研究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家庭者,就读“211”院校的比例分别为38%、22%,低于在生源中分布的比例,分别为40%、25%。
 

 笔者注意到,对于重点大学农村生比例下降,舆论给予高度关注,分析其原因,呼吁从教育公平出发,重视这一现象,但是却对农村生更多读高职高专、三本这一现实关注不够。现在舆论讨论农村生离高校越来越远,难以“知识改变命运”,进一步理解,就是当下只有考上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才有改变命运的可能,而考上一般大学,就几乎像没有考上大学一样。其实,就是重点大学提高农村生比例,也无法总体改变农村生会更多读高职高专、三本、二本的情况,针对这一现实,如何提高高职高专、三本和二本学校的教育回报率,在眼下可能比关注重点大学的录取比例更迫切。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我国,读一本重点大学的教育回报率无疑是最高的。首先,这些大学获得国家的投资多,因此学费相对来说比较低,一些人士分析农村学生为何读高职高专,列举理由称高职高专学费低,这显然不了解各校的具体学费情况,可以说,北大、清华的学费标准在全国高校内是最低的,反而一些民办高职高专的学费却很高,这是严重的质量与学费倒挂

  其次,一些民办高职高专、民办独立院校和本科院校,根本没有获得国家任何投资、补贴,也无社会捐赠渠道,办学完全靠学生学费收入,为了维持学校的运转,不少学校严重压缩办学开支,比如放长假,减少学校的实验、实训课,让学生到校外自找实习机会等,学生在校内获得的教育很少,教育呈现“空心化”趋势。

  再次,我国的人才评价体系,还十分看重“人才”的学历,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甚至包括大学自身在内,对求职者提出三个985的要求,即要求本科、硕士、博士所读学校,都是985高校(985大学因为是在1998年5月提出的,所以称为“985大学”,是与211大学基本同类的全国重点大学)。这种学历要求,就把其他一般学校的毕业生的发展道路堵死了。
 

 这也就是说,家庭相对富裕的城市孩子,用较小的学费投入,上名牌大学,获得更大的教育回报;而家庭贫寒的农村学子,却要用更大的学费开支,上一般学校,得到较低的教育回报。这种严重不公平的局面,伤害的不仅是这批学生,还有农村家庭的教育希望。目前的统计数据,关注的是农村高中毕业生升大学的比例,还没有把初中毕业放弃升高中,以及没有初中毕业就辍学打工的农村孩子计算在内。

  分析起来,造成重点大学教育回报率高的主要因素,并非学校本身的教育质量、教育特色,而是一系列的制度,包括教育等级制度(通过各种计划把大学分为985、211、一般本科)、拨款制度以及用人制度。而正是这些制度,使高校之间竞争不平等,造成一般本科、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办学十分困难,由于政府投入少、社会支持不多、用人单位就业歧视,读这些学校,教育回报率显然就要低。

  其实,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办教育的职责,不是直接参与办学,而应该为所有学校的发展营造平等的空间。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世界一流大学绝对不是通过计划造就出来的,而是通过学校间的自由、平等竞争发展出来的要让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必须取消强加给学校的一系列不平等的制度,让每所大学能在平等的竞争中,提高对受教育者的回报率。如果政府部门同样给高职高专学校以投资和补贴,这些学校能像国外社区学院、职业学院那样全免费,学业完成之后,学历不被歧视,找到工作回报率并不低,大家会把眼光都对准名校吗?

  再进一步看,如果我国能按照高等教育的市场规律,取消造成学校不平等竞争的各种工程、计划:如985工程、211计划,推行高等教育券制度:让每个学校的学生获得同等的教育经费,而不是重点大学多,一般学校少,让教育的行政评价和人才的行政评价全面退出,我国当前的所谓重点大学、名校,能不能还是名校,就很难说。更重要的是,这些学校必然会在市场竞争中,改变自己的办学理念,其中包括生源素质观——在目前,大多名校都看重招生政绩,同时青睐城市生源,认为其阅历丰富、见识多,而如果学校要靠竞争获得地位,大学关注的就将是教育使命和自己的教育声誉,在招生评价中,就会对贫困生、农村生实行加分评价,这也就会增加农村生在学校中的比例。

  所以,农村生上大学的问题,背后其实是大学公平竞争的问题,在计划体制、等级教育框架之下,不要说农村生,就是整体教育、大学发展,以及城市学生的大学路都越走越窄,当初的大学独木桥,变为现在的名校独木桥,而名校教育质量的每况愈下,已让一些城市学生选择逃离国内高考和国内高等教育。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如果纠结在农村生和城市生重点大学的比例问题上,将无法走出困境,而只有打破现在的计划体制,消除造成学校不平等发展的教育制度和就业制度,促进高校平等竞争,这才是我国教育的出路所在,也是农村生的出路所在。(熊丙奇)

转载:华声在线
 楼主| 发表于 2011-8-9 20: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你看了有什么感想?
发表于 2011-8-16 13: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月月乐艺术中心

GMT+8, 2025-1-9 05:00 , Processed in 0.3539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