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乐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舞蹈 比赛 提高
查看: 956|回复: 1

董存瑞炸碉堡最后到底喊的是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 10: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自强不息 于 2014-4-11 09:00 编辑


                              董存瑞塑像

   千古犹唱英雄歌!董存瑞用自已的血肉之躯,为部队开辟了一条胜利通道。用生命铸造永恒瞬间时,他的一声高喊,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他最后的一喊,到底喊的是什么?是谁发现了英雄的事迹?又是谁第一个报道董存瑞的?关于董存瑞,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电影演员董存瑞的扮演者张良的形像,那董存瑞到底长什么样?董存瑞的戎装照是怎么发现的?宣传董存瑞事迹的图书,是在谁的亲自过问出版的?烈士纪念馆开馆在即,领袖题词成为急迫之事。但最终毛主席为何没有给董存瑞题词?
         
                             《董存瑞》电影海报

 千古犹唱英雄歌!63年前,董存瑞烈士以身体为支架,手举炸药包,拉开导火索,用自已身躯为部队开辟了一条胜利通道。董存瑞在炸毁敌人桥型暗堡的刹那,有一声呼喊,他喊出的是什么?民间说法颇多,难以知真。亲眼目睹董存瑞炸碉堡的郅顺义真实披露——
    董存瑞最后喊的是啥?
    1948年5月25日,东北人民解放军十一纵队攻打隆化县城。                    
   
      斗志昂扬。1948年5月,河北隆化战役前,战士们表示要坚决歼灭守敌,争取立功。

    隆化是承德的屏障,四周围,敌人修的坑道、堑壕和如树林般的美式碉堡群。它背靠苔山,左边是隆化中学;苔山的火力控制着整个隆化,隆化中学又是敌人防守隆化的核心。要解放隆化,就必须先拔掉这两颗钉子。
   
   隆化初级中学。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解放军冲进热河省立隆化初级中学。后来为了纪念在此牺牲的战斗英雄董存瑞,隆化初级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

   在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紧密的配合下,3个炮楼和5个碉堡被炸掉,隆化中学东北角终于被打开!

    然而,正在这时,学校外侧旱河上的“桥形碉堡”里,又喷出几条火舌。敌人的火力,阻止了董存瑞所在尖刀连前进的道路,也豁断了右翼十团已经进城的一部,造成了首尾难顾的局面。

    董存瑞沉着地爬起来,几步窜到桥底下,抱着炸药向四周环视了一下,想找个合适的地方放炸药。但桥离地一米多高,两旁是光滑的墙壁,顶上是平平的泥板。炸药放在平地不顶事,放到高处又没地方搁。就在董存瑞寻找放炸药包的支架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号声。总攻开始了。部队如潮水一样从侧后方冲来,而此时桥型堡上的6个暗藏的机枪开始了扫射。没有时间了,不能再犹豫了,董存瑞身子向左一靠,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碉堡,右手猛地一下拉开了导火索。郅顺义见此,纵身一跃朝董存瑞奔来,董存瑞冲着郅顺义厉声喝喊了一声,随后一声巨响,一团火花冲上天空……
      
               红旗插上了隆化城垣敌堡

   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毁敌人桥型暗堡的刹那,到底喊的是啥?成为后来人们关心的话题。电影《董存瑞》的镜头是董存瑞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小学课本以及《董存瑞的故事》等书籍写得是董存瑞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

   那么董存瑞到底喊没喊过这两句话呢?

    第一个报道有关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消息的是东北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程子华将军的秘书齐肃。他的关于董存瑞的报道发表在1948年7月11日《群众日报》一版上,文中记有:“……董存瑞为完成任务,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毫不踌躇地一手托着炸药箱,一手拉导火索,在强烈的轰隆声中敌碉堡毁灭,董存瑞同志也光荣牺牲了。”文中没有写董存瑞最后喊出的话语。同一天,也是在《群众日报》一版发表的程子华司令员的《董存瑞永垂不朽》的文章中,也没有提及董存瑞的最后一喊。
            
   程子华(1905-1991),山西运城市解州镇人,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创建冀察热辽解放区,领导军民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壮大军区部队,是解放隆化战斗的最高指挥员。

   195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为拍摄电影《董存瑞》,组织召开了董存瑞生前部队首长、战友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与会人员也没有谈到董存瑞最后喊了什么?

  那“为了新中国,冲啊!”是怎么来的呢?

    1977年1月8日,《真正的战士董存瑞的故事》作者、电影《董存瑞》的编剧之一赵寰说:“1948年正是解放战争处于大反攻阶段,党中央发出“五一”号召,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句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董存瑞》的编剧之一丁洪在《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放光芒》一文中指出,战斗故事片《董存瑞》,是根据原型,在舍身炸碉堡的人民英雄董存瑞生平事迹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它是文艺作品,有虚构的成分,但是构成电影故事的中心事件和影片所着力表现的主人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来说是真实的……”

   那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样呢?

    曾亲眼目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郅顺义回忆说:“董存瑞突然身子向左一靠,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碉堡,右手猛地一下拉开了导火索。导火索咝咝地冒着白烟!我被这情景惊呆了。导火索只能燃烧短短七秒钟,他是知道的呀!他更清楚这大包炸药具有多大的威力!我自已也不知道为什么,纵身一跳就朝他奔去,董存瑞看见了,厉声对我喝道:”卧倒!卧倒!快趴下!“接着一声巨响,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董存瑞在炸碉堡瞬间喊的最后一句话是“卧倒!卧倒!快趴下!”他没喊过“为了新中国,前进!”,也没有喊过“为了新中国,冲啊!”但这并不影响他舍身为国的伟大形象。正如齐肃所说:“写新闻报道和写传记文章一样,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它不同于写小说、故事等文艺作品,可以虚构,进行艺术加工。不写为了“新中国,冲啊!”的喊声,丝毫不影响英雄董存瑞舍炸碉堡,为国捐躯的伟大形象。

    董存瑞,军队中的精英,承德一带人民群众的骄傲。董存瑞的形象活在人民心中,但是若问董存瑞到底什么样子呢?恐怕过去一段时间里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是在电影中成功扮演了董存瑞的张良的样子。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人找到了董存瑞的戎装照片。于是终于揭开了:

    英雄董存瑞是啥模样?

    在人们的心目中,董存瑞是高大的英雄。他的塑像,也是魁梧挺拔。但在实际生活中,董存瑞却是个小个子,胖墩墩的,身高有1.65米多点,但长得很精神,脸上有两个酒窝,颧骨突出,尖下巴颏,蒜头鼻子,厚嘴唇,长着一对小虎牙,无论和谁说话总是笑容可掬,走起路来总是急匆匆的。平时不爱穿戴,也没抽烟、喝酒的嗜好。董存瑞是左撇子,在训练时,他用左手苦练杀敌本领,在英雄壮举的刹那间,他也是用左手举着炸药包。这也就回答了,董存瑞的塑像,为什么塑的是左手高举炸药包的疑问。

   这些都是董存瑞的战友对董存瑞的描述。董存瑞的真实容貌在人们心中还是模糊的。在董存瑞的事迹被写成书,拍成电影,传播于世后。董存瑞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则是在电影中成功地扮演了董存瑞的张良的容貌。

   一位举世闻名的英雄,如果没有留下一张供后人瞻仰的照片,那真是千古遗憾。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发现了董存瑞的戎装照片,从而使人们真正地看到了英雄董存瑞的真实模样。

   在北方农民的家里,人们都喜欢把照片镶进镜框,挂在墙上。这是北方特有的习俗。丰宁县城北30公里外的小乡镇黄旗,一个普通的农民韩定发的家里,也挂着这样的镜框。镜框里密密麻麻的照片中间,有一张1寸照片,照片是一位年轻的战士,谁也不会想到,他就是英名传天下的董存瑞。
               

                                       董存瑞

    董存瑞(1929-1948),河北省怀来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后担任某部六班班长。他作战机智勇敢,屡立战功。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英勇牺牲。

    30岁的韩定发参军后先他在警卫排当战士。1948年早春,部队在朝阳进行整编,成立了11纵队,正在143师429团的韩定发被调到6连当了炊事员,主要任务是买菜、帮灶,大家称之为“上士”。就在这期间,韩定发和董存瑞结识了,两个人虽然年龄相差十几岁,但很投脾气,成了要好的朋友。1948年4月前后,部队要离开朝阳,韩定发被抽调到担架队,董存瑞亲手把自已一张照片送给了他。照片很小,是1寸的,背面写着10个字“送赠韩上士留念董存瑞”,笔画挺粗。韩定发知道董存瑞不会写字,谁代写的,当时他没有问。韩定发怀念这位好友,珍惜这段友情,一直把董存瑞的照片保存在身边。1954年,38岁的韩定发复员回到家乡,开始了务农的生涯。从这时起,他就把董存瑞的照片镶进镜框,一直镶了10多年。

    说起来很有趣,这张照片的发现者是韩定发侄子韩加庆。

    1965年,韩加庆看过电影《董存瑞》后,觉得叔叔家镜框里的一张照片像电影里的董存瑞。于是,他到叔叔家指着镜框的一张照片问:“这是谁?”“这是董存瑞,这张照片还是他亲手送给我的呢!”“真的?!”韩加庆又惊又喜,最后恳求伯父把这张照片送给他。

   这张照片几天后便在韩加庆所在的丰宁中学传看开了。韩加庆看大家对这张照片如此喜欢,就到县照相馆,将照片和背面的字都翻拍下来,放大加洗了50多张。学生们把这些照片索要一空。丰宁中学掀起一股“董存瑞照片热”。

    尽管在丰宁县城出现过“董存瑞照片热”,但毕竟只限于“民间”。1978年初,韩加庆的一位同学到隆化存瑞陵园参观,发现陈列的董存瑞画像与自己手中的相片相差甚远,就向有关部门反映。

    “董存瑞的战友保存有他的一张照片……”这个信息传到隆化存瑞陵园。园领导立即派人调查,了解到韩定发确系董存瑞同一连队的战友,于是,马上找到了韩定发、韩加庆和当时翻拍照片的刘凤华,核准情况。就这样董存瑞的照片被存瑞陵园收藏。

    只有当事人的陈述,能证明照片的真实性吗?有人表示怀疑:30多年了,怎么又出来了董存瑞照片?董存瑞不会写字,怎么照片背后有字?为了对历史负责,隆化县和怀来县政府先后访问了董存瑞亲属、少年伙伴和生前所在部队的首长和战友20多人次。

   “就是他!”董存瑞的二姐董存英捧着照片,毫不迟疑地作出判断:“从脸上看,眼睛、眉毛、鼻子、嘴唇都像。”在董存瑞生前战友座谈会上,大家也一致认为这就是董存瑞的照片。细心的人还指出:“照片背后的字可能是原6连文书闫世太代写的。”调查人员又到处奔波,找到了闫世太同志,他确认照片是董存瑞的。北京修像技师鉴定出这张照片是一张老片子,相纸是40年代普遍使用的英国伊尔福印相纸,这种相纸建国后不久就不用了。公安部某研究所和某军区保卫部,对照董存瑞童年的照片和这张照片的差异,进行了科学鉴定,认为确系董存瑞的照片。方方面面的调查综合成一个确凿的事实:这就是英雄董存瑞的光辉形象!

                               董存瑞的父亲和母亲   

   1981年9月,有关部门做出决定,将这幅照片作为董存瑞烈士遗像宣传使用。董存瑞照片高高悬挂起来了,悬挂在烈士的故乡——怀来,悬挂在烈士牺牲的地方——隆化。烈士的明眸,注视着他为之献身的事业,注视着为建设新中国、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

   董存瑞照片的发现,是历史的幸运!

    英雄永不朽!董存瑞烈士的英名永存。为了更好地纪念董存瑞烈士的英雄事迹,在董存瑞牺牲地修建了永久性标志碑。在隆化县董存瑞烈士陵园内的董存瑞的坟茔,也曾两次修建。有人会问,为什么要重新修建烈士墓?而在迁葬董存瑞棺椁时,也有人轻轻地问道——

  棺椁里可有烈士的遗骨?

   董存瑞牺牲地在隆化县城北旱河南岸,董存瑞牺牲后,人们在旱河边立下一个简易的木牌,标明这里是董存瑞烈士的牺牲地。人们依据木牌的标记,来到这里凭吊英雄。
  
  六十年代后期,在董存瑞牺牲的地方建起一座2米多高的塔形标志,下面是石座,上面的尖顶碑塔是木制的,书写“董存瑞烈士牺牲地址”9个大字。标志四周,用木板做成了围栏。

   1972年因木质碑风化干裂,围栏年久尽毁。隆化县人民在经济紧张,生活贫困的情况下,决定在董存瑞牺牲地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造永久性标志碑。1973年标志碑建成。标志碑的石料用的是隆化白云山上的一块整石,高约6米,南北两面镶嵌从山东掖县购来的大理石板,南面刻着“董存瑞壮烈牺牲地址”,北面刻着记载董存瑞牺牲经过的碑文。

   2002年,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批准新建董存瑞牺牲地。新建的董存瑞烈士牺牲地,中央为一个椭圆形广场,其间的一块取自陈家台、重约5吨的天然巨石上,刻着“董存瑞壮烈牺牲地址”。附近还复原了当年隆化中学一角,和旱河上的桥形暗堡。整个牺牲地用栏杆围护,门脸内墙的大理石上,镌刻着“董存瑞烈士牺牲地址简介”。
   
                            董存瑞牺牲地

   董存瑞牺牲后,战友们曾在他的牺牲地堆起一座土坟,里面埋葬着当时牺牲的解放军战士。由于当时处在战争年代,战友们没有为董存瑞残缺的遗体单独立坟。因此牺牲地的坟墓只是一个象征。

    1954年,隆化县兴建董存瑞烈士陵园,在园内修建了董存瑞的坟茔。墓由青砖石砌成,建在一座低矮的平台上,陵墓的形状与民间的坟莹类似,只不过略大些。墓前立有一块足有坟莹两倍高的墓碑,碑上黑地白字,上书“董存瑞烈士之墓”与上两个墓碑还不同的是,碑文的上边是白地黑字,上书“永垂不朽”。

   1955年,隆化县人王凤书、冀兴坡等人奉命去烈士的牺牲地起坟,结果在这里转悠了半天,什么也没找到,他们便堆了一个坟头,前边立上一块牌子,即“董存瑞之墓”。

   由于此墓位于现在陵墓南10米处,因为它处于低洼地段,且已经多次出现裂痕,故被拆除。1960年设计并修建了董存瑞的第二个墓。与现在的墓的不同的地方是平台上的台阶是八字形的。墓碑的七个大字之上没有五角星。

    现在的董存瑞墓是在1975年修建的。董存瑞烈士陵墓,位于陵园中轴线的最后边,它的前面是纪念碑,其余三面环绕着苍松翠柏,增加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

    烈士墓的正面立有一座碑心石。碑心石6米高,上边雕刻着一颗五星。碑心石的中间砌就一块高5米的汉白玉,上面镌刻着”董存瑞烈士之墓”七个金色大字。这七个大字由张逊川先生书写,许益智放大拓刻到墓碑上的。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董存瑞陵墓里究竟有无烈士的遗骨呢?

   当年负责修建陵园的同志,到董存瑞牺牲地起坟时,试图寻找到董存瑞的遗骨,但因当年是众多战友的尸骨在一起,无法辩认。他们只好用红布裹着一个楠木,并用朱砂写下”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九个字。此木放在了烈士墓的棺材里。棺材是刘起制做的,楠木牌上的字则是他亲自书写的。

   英雄虽然尸骨无存,但精神风范长留人间。在后来的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场上,涌现出许多董存瑞式的英雄。

    在董存瑞烈士纪念馆,有一本已发黄的《董存瑞的故事》一书,这本书是在胡耀邦同志亲自领导安排下编辑出版发行的。在董存瑞烈士资料室和纪念馆内,还有朱德、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墨宝。看着众多的题词,爱抱根问底的人,再一次发问——

  毛泽东为何不为董存瑞题词?

   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决定追认董存瑞为全国战斗英雄。但在当时没有一本全面系统介绍董存瑞事迹的书。1953年,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找到在青年团中央工作的左林,询问他董存瑞的事迹何时能写出?

   1956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单独出版了左林著的《董存瑞的故事》一书,外文出版社并将其译成英文,向国外发行。随之,上海少年儿童写了《董存瑞》一书。这样全面系统宣传介绍董存瑞的第一本书——《董存瑞的故事》就在胡耀邦的关怀下,第一次向全国青少年展现了英雄光辉战斗的一生。这本书现存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纪念馆。
         
                       《董存瑞的故事》,1956年1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作者左林。

   人民英雄是时代的楷模,他们的英雄业绩将永远激励后人。作为英雄,不仅得到人民的垂爱,同样也得到领袖们的尊敬和爱戴。

   1956年冬,经国家民政部批准,隆化县计划扩建董存瑞烈士陵园,修建董存瑞纪念碑。当时在隆化县人民委员会民政科一直从事陵园筹建工作的冀兴坡,接受了去北京呈请题词的任务。冀兴坡带着县委和县人委的信前往北京。在北京,政务院内务部部长谢觉哉接待了他,并让优抚司邹司长具体办理。冀兴坡到优抚司后介绍了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和修建董存瑞烈士陵园情况,邹司长听后很重视,让其等候消息,说一定把这个事情反映上去。

   1957年6月初,冀兴坡第五次来到了内务部优抚司时,邹司长将一张16开大的题词郑重地交给了冀兴坡。上书“舍身为国,永垂不朽”8个大字,落款为“朱德,一九五七年五月廿九日”。

   冀兴坡看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的题词,心情很激动,但是全县人民是请毛主席题词的,怎么换成了朱总司令,毛主席不是给刘胡兰题过词吗,为什么没给董存瑞题词呢?邹司长解释,毛主席说刘胡兰是群众,董存瑞是军人,所以还是请总司令题词合适。冀兴坡这才领悟到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伟大友谊,毛主席对朱总司令的尊重,对董存瑞烈士的重视。冀兴坡赶紧将朱德总司令的题词带回隆化。

    1957年10月18日,朱德为董存瑞烈士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被镶嵌在落成的高14.5米的董存瑞烈士纪念碑碑体的正面。这8个字是对董存瑞烈士短暂而又光辉一生的高度评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董存瑞纪念碑是一座丰碑,立在隆化的大地,立在人民的心中。(摘自中国军网)
发表于 2012-6-1 11: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朴实的人,伟大的人,为国捐躯的人,是值得所有人尊重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月月乐艺术中心

GMT+8, 2025-1-10 22:17 , Processed in 0.0925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