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这是志愿军女归俘杨玉华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 毛泽东接见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女兵
77岁体态臃肿、头发花白,面目慈祥的杨玉华清清爽爽的打扮,无论走在万盛哪个街市、超市和菜场的人流中,没有人会注意到她,更遑论知道她的过去——这是一位过去的中国志愿军女兵、中国6000多名志愿军归俘中的唯一的女战俘。
据60军战史《屡创奇迹的60军》记述:“每个师医院、文工团、师直机关各部门,都有女兵,与原来从华北入伍的女兵加在一起,每个师约有70多人,军部机关、军文工团、军医院和三个分院的女兵在120人之间,全军赴朝女兵300——400人,她们在各自的岗位发挥战斗作用。” 当年的杨玉华
即使以现在中国军队一个担负甲级机动作战任务的集团军的女兵队伍情况来比照,当年入朝参战的60军的女兵队伍可谓庞大。军史记载,中共建国初期,60军进军西南后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南军区的统一部署,招收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入伍,充实部队。于是西南军区军政大学、川西军区随军学校开始招生。
60军180师包括杨在内有73地方女青年走进了军营,杨玉华被分配在180师卫生处当护士时侯,所有的这一切她瞒着从小因为没有妈妈养育她的外婆。满怀青春理想的杨玉华参加革命的时候,一定有无限的期待和热切的憧憬。 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杨玉华所在的某师在朝鲜明月里被敌军三个师包围,又累又饿生病中的杨玉华被南朝鲜军第6师的搜山部队俘获。
当年在美军战俘营任翻译的战俘张泽石在他的自述回忆中讲到,“大门口泰勒的办公室,一进门果然靠桌子站着一位姑娘,顶多有十六七岁,尽管穿着一身志愿军男装,也没有长发露在军帽外面,却掩盖不住少女的窈窕身姿,这又是一件让人痛心的事,很难想像单独一个女同志如何度过战俘营里艰险而阴晦的日子。”
有关志愿军女战俘杨玉华最早情形的记述,在1980年代反映志愿军的书籍中很多。1954年昌图修整结束返乡后,杨玉华就此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大陆早年的一份杂志纪实中,隐晦地渲染了女战俘杨玉华可能被美军强奸的情节,以后所有的网络都纷以转载。
“这完全是胡编乱造!”180师79岁的河南安阳归俘胡春生告诉本刊记者,当年南朝鲜第6师发行时候,没把杨玉华当成女人,杨被送到联合国军的后方医院后,是美军的一个女军医发现她的性别,“因为她来了例假。”
“杨玉华随后被送往南朝鲜军集中营,与朝鲜女战俘关在一起,与美军都没挨着边。”胡春生说。
胡春生上世纪黄埔军校毕业,与杨玉华的前任丈夫刘英虎又是西南军政大学的同学。胡春生在战俘营是个画家,回国后经历18年的颠沛流离,他在辽宁等几个省市流浪,卖画为生。
“杨玉华回来后先在四川内江,后来与在战俘营中结识的刘英虎结婚。”年逾古稀的胡春生在电话里声音爽朗,他说,杨玉华的婚姻失败并不是一些报道指的因丈夫猜忌杨玉华被美军强奸。“责任在前任丈夫刘英虎。刘英虎长的十分英俊,能拉二胡能谈琴能唱歌,他回来后分配在当地的一个供销社,有2、3个女的追他。当时他已经跟杨结婚了,有了2个孩子。”
文革开始,刘英虎因乱搞男女关系,被判20年徒刑。临服刑前,在组织的压力下,杨玉华被迫与刘离婚。这段婚姻对杨玉华的打击非常沉重,“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她谁都不见,连重庆的几个老战友的劝慰也都不理。”
媒体联系采访杨玉华前,重庆的钟骏华、河南的胡春生等几个归俘都小心地告诫,杨玉华不会接受媒体的采访,她一向的很低调,对这个健在的战俘营女难友,这些老人的心思却异常的敏感又细腻,像个大哥哥呵护一个弱小的妹妹,生怕会惊吓到她。
杨玉华1986年从万盛区实验小学退休,当班主任的她教的是语文。杨的第二任丈夫是重庆驻军的一个营级干部,老伴去世后,杨玉华与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平常我在家做点家务事,去菜场买菜走远的不行,近点的还可以。”杨玉华患上的老教师中常见的职业病骨质增生,医了很多次,都不见效。
杨玉华的儿子在万盛区一个局当领导,儿子与儿媳在单位上班,中午吃工作餐。杨玉华有2个孙子,“大的孙娃子在重庆机场工作,小的孙外娃子18岁,原先住校。高考结束后回家了。”白天时间里,她只需照顾好自己和小孙子的起居就行,每天她绕着客厅慢慢地走几圈,舒展筋骨。“医生说要运动,长时间的坐不行。”
万盛区实验小学的退休教师每月都会组织老教师搞活动。“一般是农家乐耍一耍,或者去爬山什么的。”只要是坐车能到达的地方,杨玉华便叫上人力三轮车,一路看着风景,慢悠悠地赶去。上世纪退休的杨玉华,现在的工资是2000来块,比现在退休的少了7、8百。杨玉华不玩纸牌,没甚大的生活嗜好。在山城重庆,这点退休金对老人来说已经足够了。
文革期间,杨玉华也因战俘身份“受到一点小小的冲击”。在山区和城区的几个学校间教书,杨玉华都没有跟同事和学生谈过去的自己的经历,“我觉得谈的很麻烦,会半天解释不清楚,因为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好多人都不了解,搞不清楚。跟年轻人说更会费力的很。” 当年《人民日报》报道杨玉华回国的报道
这个有着特殊经历的女人,晚年生活在自己一个小天地里,日子过的知足而平淡,她只跟为数不多的几个归俘保持着通信,在由钢笔和信筏铺展开的天地里,追寻属于他们的烽火连天的回忆。
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慰问被俘女兵杨玉华。根据1953年遣返时候的统计,志愿军被俘的女兵只有一名,当时只有16岁,就是第五次战役后期180师后撤的时候被俘的女护士杨玉华。 杜平慰问被俘女兵杨玉华
杨玉华被俘之后,美国军队当时觉得为她一个人开一个战俘营也不合适,所以把她送到朝鲜人民军的女战俘营里面,因为朝鲜人民军被俘的女兵是很多的,同她们一同关押。后来在遣返的时候,她坚决要求遣返,所以在1953年夏天遣返的时候,当时新华社专门拍了照片,一方面她自己带着一面在战俘营里缝制的五星红旗,展示给大家,表示自己的爱国情怀,另外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还专门对她进行了慰问,上面的老照片可以为证。回国后,小杨也被送到昌图战俘归来管理所,经过审查,她回到故乡,几十年如一日投身教育事业。 (重庆网) |